据复旦大学官方消息,2024-2025 学年,复旦大学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简称“AI 大课”),推出 116 门 AI-BEST 序列课程。其中,秋季学期已开 61 门。
例如,《具身智能引论》是一门向全校本研开放的 AI 通识基础课,选课最多的是专业背景各异的大一新生,由 6 位老师、15 位助教带零基础新生上手“具身 AI”。像《具身智能引论》这样面向全校开放、帮助零基础学生入门的 AI-B 类通识基础课程 10 门,覆盖文社理工医 2764 位学生。
复旦 AI 大课将打造“AI-BEST”课程体系,IT之家整理如下:
-
AI 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 Courses,简称 AI-B):专注于 AI 数理基础和编程训练、应用工具训练和场景开发、AI 伦理教育的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专项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新构 AI 领域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专项课程,并保证课程大通量。
-
AI 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 Courses,简称 AI-E):聚焦人工智能本学科的核心领域,从底层逻辑出发,系统呈现 AI 相关学科的基本性、共通性知识体系及核心技术的专业类课程。将构建全校统一的 AI 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全校构建面向未来的 AI 专业和 AI + 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
AI 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 Courses,简称 AI-S):立足文社理工医及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 AI+X 课程,将 AI 技术与本学科核心知识相结合,开设有学科特色的 AI 类课程。同时以课程建设牵引 AI + 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跨一级学科的进阶课程。
-
AI 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 Courses,简称 AI-T):基于各专业领域,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具体 AI 应用场景,把课程建设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结合。AI-T1(产教融合课)瞄准市场,注重实训实战实践,围绕科学智能融合创新项目和产业问题开发课程、组织教学。AI-T2(科教融汇课)鼓励有垂域研究和应用需求的院系和教师,围绕 AI 赋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各类应用场景和具体问题开发课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IT之家
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明示、暗示和承诺,本文仅供读者参考!
数码迷尊重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并致力于保护原著版权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通过邮箱5937331#qq.com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